南京春牛首 賞鍛銅浮雕壁畫
2019-03-18 來自: 南京皓銳雕塑藝術有限公司
熔松香、燒炭火、鍛紫銅…南京牛首山的紫銅浮雕便是如此而來。在牛首山的佛頂宮外圈環廊共有31幅浮雕壁畫,其中12幅為漢白玉雕刻,19幅為紫銅鍛造。鍛銅浮雕中4幅為經變圖浮雕代表佛供養,15幅為中華名寺代表僧供養。19幅鍛銅浮雕分別為:牛首山、玄武湖、紫金山、秦淮河、佛頂寺、毗盧寺、靈谷寺、棲霞寺、雞鳴寺、大興善寺、白馬寺、東林寺、少林寺、凈業寺、至相寺、國清寺、總佛寺、大昭寺、大慈恩寺。
牛首山↑位于南京市江寧區,因歷史上有東西兩峰對峙,形如牛頭雙角得名。牛首山自乾隆年間,“牛首煙嵐”便被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。“一座牛首山,半部金陵史”,牛首山保留了很多歷史遺跡,有弘覺寺塔、岳飛抗金故壘、明代摩崖石刻、鄭和文化園等。牛首山佛教底蘊深厚,是禪宗支脈牛頭禪的發源地。
玄武湖↑古名桑泊、北湖、后湖等,南宋文帝時更名為玄武湖,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,是中國古代zui大的皇 家湖泊園林,也是當代僅存的江南皇 家園林,與杭州西湖、嘉興南湖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湖。在這幅玄武湖鍛銅浮雕的右上側是諾那華藏精舍和諾那佛塔,分別是為了紀念活 佛諾那的紀念館和寶塔,諾那塔自建成起,就成為了玄武湖的標志性建筑。
紫金山↑又名鐘山,位于南京市東北部,海拔448.9米,是南京的zui高峰。紫金山由富貴山、小九華山、雞籠山三峰相連組成,其山勢險峻、蜿蜒如龍。紫金山也因其雄渾的氣勢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聞名,并成為南京市的象征。明代詩人高啟詠詩贊鐘山:“大江從萬山中,山勢盡在江東流,鐘山如龍獨西上,欲破巨浪乘長風。”毛主席更是留下了一首“鐘山風雨起蒼黃,百萬雄師過大江。虎踞龍盤今勝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”。
紫金山鍛銅浮雕的右側是中山陵、靈谷寺;浮雕左下角是中山門,它是南京明城墻十三城門之一,因它位于南京城東,zui先迎接太陽,原叫朝陽門,1928年國民政府將朝陽門改為中山門,意為通向中山陵的大門。浮雕左側是梅花山,梅花山面積達1533畝,植梅3萬多株,共有350多個品種,早春時節,梅花山的萬株梅花競相開放,是全國著名的賞梅勝地之一。
秦淮河↑全長4.2公里,史稱“十里秦淮”。秦淮河兩岸自六朝起便是名人望族聚居之地,文人薈萃,儒學鼎盛,素有“六朝金粉”之譽。秦淮河畔聞名中外的夫子廟,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,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 冠的文教建筑群。秦淮河鍛銅浮雕中的“天下文樞”大 牌坊是夫子廟的標志。鍛銅浮雕中zui高的這座建筑為魁星閣,魁星是主管世間功名科舉的,所以文人既要拜孔圣人,也要拜這位大仙。浮雕的右上方是烏衣巷,相傳是東晉名相王導、謝安的宅院所在地。
佛頂寺↑是在南京牛首山佛窟寺原址上復建而成,成為護持舍利僧團的弘法道場,也是牛首山一期工程的三大文化項目之一。佛頂寺內的建筑采用仿唐建筑元素:白墻、朱漆、黑瓦、木門、直欞窗等,色調簡潔明快卻樸實自然、莊重大氣。
毗盧寺↑位于南京市玄武區,始建于明代,因寺內 供養毗盧遮那佛得名。民國時期毗盧寺是全國佛教的中心,中國佛教會、中國佛學研究會、首都中醫院都在此設立,毗盧寺對中國佛教、醫學與文化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,是中國佛教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標志性道場。
靈谷寺↑位于南京市紫金山,建于梁天監十四年(公元515年)。靈谷寺前身是開善精舍,是梁武帝為紀念寶志禪師所建。明朝朱元璋親自賜名“靈谷禪寺”,并封其為“天下第 一禪林”。《金陵梵剎志》將其與大報恩寺、天界寺并列為大剎,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。
棲霞寺↑位于南京是棲霞區,始建于南齊永明七年(公元489年),江南佛教“三論宗”的發源地。唐代棲霞寺與山東靈巖寺、湖北玉泉寺,浙江國清寺并稱天下四大叢林。紫銅浮雕壁畫右側的舍利塔是棲霞寺內zui有價值的古建筑,始建于唐,重建于南唐,歷經千年風雨,是金陵佛教極盛的見證。在舍利塔東面的千佛巖有“江南云岡”之稱,是中國唯 一的南朝石窟。
雞鳴寺↑位于南京雞籠山東麓,始建于西晉,是南京zui古老的梵剎之一,自古有“南朝第 一寺”的美譽。南朝梁代時雞鳴寺叫同泰寺,采用皇 家 規模而建,規模宏大,金碧輝煌,盛極一時,是當時南方的佛教中心。被稱為“菩薩皇帝”的梁武帝曾四次在此出家。達摩從印度來建康時就居住在這里。康熙南巡時,曾登臨寺院,為古剎題寫了“古雞鳴寺”大字匾額。下面的這幅鍛銅浮雕居上位置的寶塔是雞鳴寺藥師塔,建于1990年,塔內 供奉著一尊明代鑄銅的藥師佛像,鍛銅浮雕的右側是明城墻。
大興善寺↑位于西安市,始建于西晉,是中國佛教密宗祖庭,也是日本真言宗的祖庭。隋唐時長安佛教興盛,隋唐開皇年間印度僧人先后來華傳授佛法并翻譯佛經。唐玄宗開元年間又有“開元三大士”之稱的印度高僧善無畏、金剛智、不空先后在大善興寺翻譯佛教密宗經典密籍500多部,大善興寺成為長安三大譯場之一。大興善寺是一座具有中外影響的古剎,被列為陜西省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 點開放寺院之一。
白馬寺↑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(公元68年),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 一座寺院。在這幅白馬寺鍛銅浮雕上可見兩匹良駒立于寺廟前。其史料記載是:東漢永平七年的某夜,漢明帝劉莊夢里有一位金身帶有光環的人,輕盈從遠方飛來降落在御殿之前。次日上朝時,明帝將自己的夢告訴群臣并詢問夢中之人是何方神圣。太史傅毅博學多才,他告訴明帝:聽說西方天竺有位得道之人,號稱佛,能夠飛身虛幻中,全身放射光芒,君王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!于是明帝派使者13人去西域訪求佛道。三年后,他們同兩位印度僧人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,并用白馬馱著經書和佛像帶回來。明帝為銘記白馬馱經的功績,在洛陽建造了中國第 一座佛教寺院,命名為“白馬寺”。
東林寺↑位于江西九江市廬山東麓,建于東晉大元九年(公元386年),是凈土宗的發源地,也被日本佛教凈土宗和凈土真宗視為祖庭。東林寺鍛銅浮雕上的塔是文佛塔,里面供奉著佛陀跋陀羅帶來的五粒佛舍利。古塔幾經興廢,現塔為1998年重修。
少林寺↑位于河南嵩山腳下,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(公元495年),是北魏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拔陀尊者而建,號稱“天下第 一名剎”。公元527年,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,面壁九年,創立禪宗,因此少林寺成為禪宗祖庭。
少林寺鍛銅浮雕西側的建筑群是著名的塔林,塔在印度意思是僧人的墳墓,用來安放逝者的靈骨或者生前的衣缽,因此該塔林是歷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。2010年少林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
凈業寺↑位于陜西終南山北麓的鳳凰山,始建于隋朝末年。唐初律宗始祖道宣在凈業寺修行弘律,因而這里成為佛教律宗的發祥地。凈業寺還是國務院確定的142座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 點寺院之一。
至相寺↑位于陜西長安縣終南山天子峪,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初年(公元581年),是我國佛教華嚴宗的發源地之一。至相寺在清代叫國清禪寺,是曹洞宗的道場,后幾經興衰。
國清寺↑原名天臺寺,位于浙江省臺州市,是天臺宗的祖庭。國清寺始建于隋朝開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,鑒真東渡曾來此朝拜,日本僧人zui澄也曾在此取經學法,回日本后創建日本天臺宗,因此國清寺也被尊為日本天臺祖庭。
總佛寺↑位于西雙版納,建于公元615年,先后四次修建,它是西雙版納zui古老、級別zui高的一座佛寺,也是西雙版納教徒朝圣的中心。
大昭寺↑位于拉薩市中心,是一座藏傳佛教寺廟,始建于公元647年,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尼泊爾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,大昭寺建成后,經元、明、清歷朝修繕增建,形成了今天龐大的建筑群寺。
大慈恩↑寺位于西安市,創建于唐貞觀二十二年(公元648年),是李治為紀念其亡母文德皇后,報答慈母養育恩德而建造的,故名“慈恩寺”。玄奘西行求法歸來后擔任了大慈恩寺的首任主持,此后在這里翻譯佛經、弘法育人11年,與弟子窺基創立了佛教法相宗,大慈恩寺也因此成為法相宗的祖庭。大慈恩寺鍛銅浮雕上方的大雁塔,是現存zui早、規模zui 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,并在2014年成功入選《世界遺產名錄》。
以上便是南京牛首山佛頂宮外圈環廊的19幅鍛銅浮雕,浮雕材質均選用延展性極好的紫銅,紫銅板加熱后質地變軟,人工鍛造捶打浮雕圖案后待銅板冷卻恢復堅硬。
獲取牛首山鍛銅浮雕壁畫的高清大圖,請聯系南京皓銳雕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