雕塑廠談農耕文化雕塑
2022-10-17 來自: 南京皓銳雕塑藝術有限公司
農耕文化雕塑按農業生產順序來分,大體上有整地、播種、田間管理、灌溉、收獲、運輸、脫粒、加工、稱量、收藏等。雕塑廠就以上工序以雕塑的形式列舉一二。
農耕文化雕塑_耕地雕塑
圖示的一組為牛耕犁田的農耕場景雕塑,為整地的第一步,后續還需耙田、耖田,為南方水田耕種方式。
耕地雕塑中的牛為標準的南方水牛,犁為改良后的曲轅犁,犁身結構輕巧、使用靈活,人物則手持牛鞭,趕著牛向前走。整個耕地雕塑非常逼真的還原了真實的田間耕地勞作過程。
農耕文化雕塑_播種雕塑
在平整好土地后,就要開始播種。播種雕塑為兩人一手持提籃,一手向土地上灑種子。
農耕文化雕塑_插秧雕塑
插秧雕塑,雕塑廠在制作時選取了人們插秧時的三個不同的動態瞬間,既形象的再現了插秧場景,又表現了插秧時節的繁忙與辛勞。
農耕文化雕塑_送飯雕塑
中國傳統農業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小農經濟,男耕女織是農村生產的基本方式。這組送飯雕塑表現農婦挑著茶飯、往田間送飯的場景。
農耕文化雕塑_施肥雕塑
施肥雕塑為一人手揮長柄木勺,將桶中的肥料均勻的澆灌在田間地頭。
農耕文化雕塑_收割雕塑
收割雕塑為人們手持鐮刀、頭戴斗笠在田間收割水稻的場景,雖是頂著炎炎烈日,但面對金秋的收獲,雕塑廠在人物的臉部表情刻畫上表現了秋收的喜悅之情。
農耕文化雕塑_運輸雕塑
圖示的農耕人物雕塑一個肩扛籮筐、一個禾擔,將糧食運輸回去。
農耕文化雕塑_舂米雕塑
舂米是通過碾磨和舂打使谷粒脫殼,取得米粒,以便于食用,這里雕塑廠展示了腳踏碓和手握舂碓兩種形式。
以上農耕雕塑中有兩組雕塑中出現孩童的雕像,一是在田間送飯雕塑中,再有就是在舂米雕塑中。孩童在其中有著情感連接的作用,反映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,表達了傳統社會中農民家庭的和睦親善的祥和情景。
在農耕文化雕塑上,雕塑廠建議還可向古追溯,塑造一些“農耕五祖”、“后稷稼播”等農業傳說故事。
(傳說中:
伏羲“教民養六畜,以充犧牲”,又結繩為網,用來捕鳥打獵,并教人們漁獵方法。
神農氏選出了“五谷”, 發明了木耒、木耜,并教會人們農業生產,使我們的祖先結束了漂泊流徙的狀態,過上了定居的生活。
黃帝率領他的子民在中華大地繁衍生息,形成了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。
嫘祖是養蠶制衣的發ming者,被尊為我們先祖女性中的杰chu代表。
大禹“三過家門而不入”,帶領我們的先民防除水害,并指導他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,使大家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。
后稷,從小做游戲時喜歡收集各類野生植物種子,用自己的小手種到地里去。長大后,他很快成為種地好手,能因地制宜,適時播種,收割各類農作物。以至周圍的百姓都依法仿效,后稷也因此被人千古傳誦。)
而農耕文化雕塑的形式上,雕塑廠建議也不拘于人物圓雕,也可塑造一些浮雕場景,選取春耕夏種秋收的場景,或是農耕相關的器具、發明以及農業發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等。
農耕雕塑相關圖片可聯系我們,轉載請注明出處:www.sopnet.net